查看原文
其他

如果老师没有“洞察力”与“判断力”,将会有怎样的后果?

郑钢 顶思 2019-11-23

洞察力和判断力是学生探幽生命真谛,感悟人生幸福至关重要的能力。 那么对教师而言这又意味着什么?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那么如果教师不具备这些能力,又将带来怎样的后果呢?


文 | 郑钢

编 | 巴山


奥地利社会哲学家、文化革新者鲁道夫·斯坦纳曾说,“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唤醒人们在生命和生活中真正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只有唤醒这种能力,才能走向真正的自由”。



洞察力和判断力的能力对于学生探幽生命真谛,感悟人生幸福至关重要。 


对于教师来说觅到职业真谛,窥见教育内核同样重要。


教师缺乏洞察力的话,无法从纷繁纷杂的教育现象中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到本质,获取定力和洞见,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的:“真正的教育不能没有热情关怀和洞察力。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迭代时代的教育,不同于以往,种种现象层出不穷,处于“群涌而上”的状态。


而且本身教育是错综复杂的,任何一种现象常常蕴含着多种视角和成因,对于教育现象的解读依赖于一个人的文化背景、成长环境和人生阅历,常常,在同一种现象下,会呈现不同的观察视角


有个故事,名叫《锁麟囊》,在中西方不同的文化视域会呈现不一样的视角和立意。


这个故事讲的是古代登州一大户人家小姐薛湘灵出嫁,途中春秋亭避雨,恰巧又来了一乘花轿,轿中为贫家女赵守贞,却因感怀身世凄苦而啼哭。


京剧《锁麟囊》剧照


薛湘灵得知情由后以装满珠宝的嫁妆锁麟囊相赠。


六年后登州发大水,薛湘灵与家人失散,漂泊到了莱州,应募在卢员外家照看孩子。一日,湘灵偶而发现锁麟囊,不觉感泣。


原来,卢夫人即贫女赵守贞。一番盘问,才知薛湘灵即是当年的赠囊人。于是,卢员外夫妇设宴礼敬,并助其一家重聚团圆。


如何解读这个故事,在中华民族的文化视域中,穿插着两个女人戏剧性命运起伏,我们可以看到浸透着“仗义怜贫”、“感恩图报”、“善有善报”的传统道德,也可以感悟到“顺境不得意,逆境不失意”的励志鸡汤,也可以体会到“好花不常开,好景不常在”、“世事无常”的生活哲理。


无独有偶,《锁麟囊》的故事被美国的一套小学教材采用。


这篇文章是在“做好事(Doing the Right Thing)”的单元,这个单元所有的材料围绕“什么使人们想做好事”的大问题开展讨论和学习,引导学生讨论主人公是如何决定做好事,个人观点如何影响他判断所看的是对还是错等诸如问题,探讨和学习一个人做好事的原因。



选编教材的立意是鼓励学生分析做好事的原因,并学习去做一个好人,价值立意是“”字。


当一个美国人表扬别人时最常用的词就是“Nice”或“friendly”,也是好人,善良的人。从中我们领悟到教育图像是离不开文化的映照和隐射。


从教育立场审视教育现象


当我们谈论教育时,我们需要教育的立场和视角。这样我们会减少偏见和狭隘,从教育本质审视问题,否则我们看不到现象背后的教育问题。


教育如今还在呼吁专业化,唯有专业,教育才能回归到本质,符合办学规律。


再举个案例,去过美国考察的老师经常会谈到一个课堂现象,“发传单现象”,老师和学生上课不用统一的教材,所用的教学内容往往是从报纸、网络、名著甚至从广告上截取或节选的材料,一会儿一张,一会儿一张,就像发传单一样。


如果缺乏洞察力,我们常常把之当成“现象”,不一样的“现象”而已,仅此而已。



但是当具有洞察力和判断力,我们会将之做为研究的“视角”和思考的“爆点”。


如没有教材,美国课堂如何落实国家或州课程标准?老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依据是什么? 课堂前后内容衔接是如何体现的?教师团队力量如何在教学内容选择发挥作用?量化评价和定性评价如何体现等等。


如此的话,研究和看待教育的视角变得丰富多样,理解这一现象的法理性和合理性变得容易得多。



审视、分析和解读一个教育现象,要具有深厚的教育立场和视角。如课程观、师生观、方法论、教材观、价值论、认识论等角度。


教育一旦发生,无论是好还是坏,一定会隐藏着教育哲学,而这样的哲学必然是由教育多种元素和主张生成的。


所以在没有教材的美国课堂,其课程观是课程学习是源于生活,为了生活;教材观则是最好的教材和鲜活的资源来自生活。


教师“专业观”是教师必须具有统整课程和处理教材的能力;“方法观”是不同的教学内容意味着不同的教学方法,从教的逻辑回到学的逻辑


对待今天很多教育的问题,也需要多种视角。


很多情况下,教育问题不仅仅是教育的问题,还有社会问题、经济问题、历史问题、家庭问题、文化问题、……当我们带着这样的视角的话,看待教育现象会目光如炬,内心如镜。


要有洞察力,阅读和思考必不可少


要有洞察力,阅读和思考必不可少。学习和阅读是积累的过程,而且要博览群书,多读经典之书,且多读杂书。


教育经典之作会提供教育的正源和价值体系,在那儿我们总能找到精神原乡和灵魂归处。


一本《给教师的建议》,精炼的语言,闪光的思想,深入浅出的讲述,一直滋润着数以万计的跋涉在教育原野上的人。因为是经典,历久弥新,在历史的长河中总会绽放出绚丽夺目的光芒和色彩,让我们“暮色苍茫看劲松,乱云飞渡仍从容。


《给教师的建议》

苏联 瓦·阿·苏霍姆林斯基 著


很多大家还提倡杂书,杂书如同广袤大地上的溪流,汇入大江大河,带来我们欢腾的思想清流和认知新奇,时时升级我们的认知系统,使得我们“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世界万物,息息相关。哲学的、经济的、文化的、医学的……,无论哪门学科都会为我们认识教育提供养料和智慧。


北京十一校校长李希贵曾经推荐过十本书:《掌握人性的管理》、《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马斯洛人本哲学》、《领导学》等,这十本书从狭义的角度看,没有一本书是教育管理书籍,可是李希贵从这些书中觅到了学校管理的真谛,如让每一个人都感觉自己很重要、要防止路径依赖、到底应该用“机制”,还是用“需要”撬动学校的发展等等。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在信息空前爆炸的时代,决定一个人洞察力的关键是思考力和判断力


信息化和多元化时代的思考是什么?是学会在海量的信息中甄别有价值的信息,学会在有价值的信息中提炼有洞见的观点,学会用洞见的观点改造我们的教育生活


当我们把读到的横向和纵向的知识交叉摆放,在三维甚至思维空间中摆放,这样就会形成无数个链接点,这些链接点就是我们的洞察和洞见。


作者:郑钢,上海市三林东校党支部书记 ,曾著书《美国如何培养核心素养 走进美国校园与课堂》。


* 文中图片均源自网络

顶思资源库

研究报告

 中国国际学校图谱(2018版 中/英文)

重磅

 国际学校服务商名录(2018版)

免费

 国际学校升学指导报告(2018版 中/英文)

国际学校课程创新报告(2018版)

专业发展

 2019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访学培训

NEW

社群活动

● 2019TIDE国际教师发展大会

NEW

人才招聘

顶思人才—国际学校精准猎聘服务


上海:021-60496511

北京:010-53382767


相关链接: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